王维倩的年龄没有被公开,所以不知道她多少岁。2007年11月10日,在座落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华润时代广场里,举办了唱片《情歌天天上来——歌仙陈歌辛经典情歌》(一)出品的新闻发布会,王维倩(演唱者。女中音歌唱家)、陈钢(陈歌辛之子。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该唱片监制)、白桦(为唱片题字的我国著名诗人)如数到场,策划、制作方和记者、贵宾约二百多人与会庆贺。带着好奇,笔者于第二天扣开了王维倩家的门,就该唱片录制的一系列问题对她进行了采访。
邵奇青:曾经看过你演的《茶花女》、《蝴蝶夫人》、《赌命》、《塞维利亚理发师》等不少歌剧,昨天听到你的首张唱片《情歌天外来》却是陈歌辛的歌曲,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的东西,在技巧上也全然不同。我想了解你在接到这一任务时,是怎样做准备和调整的。
王维倩:在录制的前两天,我才接到唱片制作方的电话。那时,我们歌剧院歌
剧团正好在深圳新落成的音乐厅参加落成开幕音乐会,郎朗也参加了演出。演出结束后,我就马上飞回上海,当时人还没有消除疲劳,也不知道对方已经做成的伴奏带是什么样子,因此我也不知道去做什么准备,无非就是按照曲目看看歌词,唱唱谱。反过来说,我也不想这伴奏带中寻找感觉,这点很奇怪,很多歌手都会去录音棚,反复跟着伴奏带唱,唱到感觉来来后就录音。我不喜欢这样。要熟悉这些歌曲,可以在家里听蔡琴、费玉清等许多歌手的录音,但会把你听进的老套的路子中。我觉得要做成自己的风格,在海派文化传承的根本上,自己是什么感觉就是什么感觉。制作方的坦率也使我感到非常合拍,他们说,给你一个非常宽松的空间,你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邵:你刚才提到海派文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王维倩:中国流行歌曲的源头就在上海,黎锦晖无疑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自他的《毛毛雨》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就已经确立了自身的霸主地位。“百乐门”等娱乐现场经常会有搭建的玻璃电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上海人学习和引进西方音乐和开掘本国文化生活的精神,并且做的很彻底。当时的流行歌曲创作已经超越了仅是do、rui、mi的范畴,创作中包含了既洋份又民族的新鲜元素。黎锦晖、陈歌辛、黎锦光、姚敏、李厚襄、严个凡、严华等等,都在当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平民音乐的文化资料。其中以陈歌辛、黎锦光最为知名,留下的作品很多,而他们的人生坎坷可以和他们的作品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