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吧,于丹一直作为为人之师的代表,一直受人喜欢的!于丹曾因为在央视“百家”解读《论语》《》而受到一些观众的追捧,也因为解读被批,“解毒于丹”之类的意见近来不绝于耳。

对照一下,就不难明白她在北大昆曲雅集的遭遇,大众不会因为读不懂经典,就愿意简单地把神圣高雅的传统文化变成时尚的大众文化,在没有“心灵鸡汤”的年代,《论语》《庄子》照样流传了千年而不朽。

一些文化人愿意承担用经典著作来启蒙大众的责任,勇气可嘉,但原本的经典不能被商业化、世俗化。这是个开放的社会,于丹有讲孔孟之道的自由。

“心灵鸡汤”式的解读不能被无限扩大、泛滥下去。对《论语》等经典的解读要怀有敬畏之心,如果生搬硬套地加入自己的人生感悟,随心所欲地把《论语》里浓缩的三五个字扩展成数百字,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了文化内涵,让人疲惫地读完更感到茫然。

最近发生的被北大轰下台的事情。我们老师简绍过,说是于类属于卖弄的。比如说,一句天气很好,她就会说天朗气清。能注意到语言的魅力,可是却并不能真正剖析出文学的意义。她涉及的方面很多,却并没有精于求学。再加上她频繁的出现在商业场合上,很多人认为她不足以代表文学。于丹一直作为为人之师的代表,一直受人喜欢的!于丹曾因为在央视“百家”解读《论语》《》而受到一些观众的追捧,也因为解读被批,“解毒于丹”之类的意见近来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