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的死很明确,久病不治,一朝(不,是一夜)身故。缠绵病榻的时间也不短,从中秋过后开始生病,到冬天赏梅的时候病得起不了身,然后穿插了贾瑞谋凤姐一段,再然后行文又回到秦可卿身上来,为弟弟打架而病情加重,请太医,然后病死。
这其中有不少疑点,比如医术高明的太医张友士,对秦氏的病情判断如神,他明明预见秦氏将会在春分前后死去,结果是死在了隆冬。还有秦氏的两个丫鬟,一个死殉,一个认为义女,又在丧事结束后留在庙里不回来,完全违背了常理。再有贾珍痛不欲生,虽然有当家人对有才华的晚辈的欣赏,但毕竟是公媳关系,表现得太出格。还有贵重的樯木棺材,以及尤氏忽发旧疾,等等等等,都似乎暗示出一个信息:秦氏之死,另有文章。
按著作者的文笔,用这么多的细节,暗示秦氏之死另有隐情,似乎不像:作者不是那么故弄玄虚的人。再联系批语中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命芹溪删去”的话,可以推想:秦氏“另有隐情”的死,是在早期底稿中。在“增删五次”的过程中,作者本人删去了这一情节。
我怀疑删去“淫丧天香楼”是极晚期、在作者临终前的手笔,否则不会留下那么多自相矛盾的“漏笔”。有人认为是故意留下矛盾给读者暗示,我不能同意。理由同上:全书读来,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哪里有这样的故弄玄虚?况且作者留下矛盾、暗示读者,是为了什么?为了暗示家族中曾有此丑事?为此宁可破坏平生心血凝结的作品的艺术性?这未免本末倒置了。
我们只能推测,在早期底稿中,秦氏是与贾珍通奸,被丫鬟宝珠瑞珠撞破,并且使尤氏与闻,导致了秦氏羞愤自尽。贾珍知道是自己导致了秦氏之死,有愧于心,并且对秦氏也有些感情,才会悲痛到失态的地步。另一方面,尤氏治家不严、驭夫无力,致使家中出了这样的丑事,受此打击,又惊又怒,一病而倒——也可能轻病重报,撂挑子以泄愤。两个丫鬟当然是撞破丑闻,担心被杀人灭口,才触柱的触柱,入庙的入庙,向贾珍表明保守秘密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