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家 > 正文

移动访问

三顾茅庐是史记里的吗

三顾茅庐典出《三国志·诸传》,不是《史记》里的。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是史记里的吗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来描写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其真实性直让600多年来的老少妇孺们读的如痴如醉,并信以为真。但老罗毕竟是元朝人,和三国历史差上了1200多年,他又怎么能知道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呢,再说了,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史记,故事的细节自然可以瞎编。

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是可信的。诸葛亮在当时的确小有名气,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司马徽和徐庶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起了推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那么,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

过程也未必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葛亮,畅谈“时务”。

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

也许,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了,而且也都畅谈了。第一次谈得就很“投机”,所以第二次再来,第三次又来,前后谈了三次以后,诸葛亮完全说服了刘备,刘备也说服了诸葛亮。刘备答应诸葛亮,采纳他所建议的政略与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