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比喻窄小的住所。“蜗居”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窄小”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蜗居有个体蜗居、家庭蜗居、群体蜗居,后二种相当于蚁居,见蚁族。
最早以“蜗”字形容居住环境的是《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该书记载“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先等作圜(同圆)舍,形如蜗牛庐。”可见,至迟在《三国志》成书之晋朝,已有“蜗牛庐”一称,且据裴松之所注,蜗牛庐确系为“圆舍”。
在宋代一些失意贫居的文人诗词中,常可感受其“蜗庐”生活的苦寒。如陆游曾多次以“蜗居”一词入其诗文:“局蹐蜗庐迮,萧条鹤发新。途穷贫入梦,身老病欺人。”宋人黄庭坚亦有“孤材小蜗舍,乞火乾履袜”留于后世。
蜗居字面意思是蜗牛居住的地方,即蜗牛,个很小的地方,用于当代人的生活中,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个人或个体生活空间,是“小天地”。人为房子所累,像蚋牛一样背着一个重重的房子在行走,没有房子就没法活。《蜗居》的编剧六六,就是想用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的寓意来说明现在大都市中人们,因为房子带来的悲欢离合,以及房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扭曲、畸形到怎样的一个地步。
蜗居的意思就是生活居住的地方很窄小,就象蜗牛的壳一样。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为了不再继续住象蜗牛的壳一样的房子,甘愿累的死去活来去买大房子,但是现实的巨款又让他们承担不起,结果就成了房子的奴隶。就是房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