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族后人一般姓黎氏,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1.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2.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3.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舞都有哪些主要类型:
1.跳柴舞(竹竿舞)在黎族地区广泛流行,又以东方、昌江、乐东3市县为最。跳舞时,人们在晒谷场上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摆开两条小腿粗的四方木或圆木,横架上若干条手臂粗的圆木条或竹竿,打柴者相对的双手各执一条圆木条的一端,按照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打柴”。它一般有三种打的姿态:坐打、蹲打和站打。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空隙中,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如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2.持竿者会高声地发出“嘿!呵嘿!”的呼喊。此舞豪迈洒脱,热烈欢快。舂米舞是黎族妇女从舂米劳动中演变出来的娱乐性舞蹈。黎族人办喜事的时候,妇女们聚在一起,在大木白中放入稻谷,四人或六人各持木杵轮番把稻谷舂成米。她们在挥动木杵时加入一些优美的动作,在木杵与臼撞击出的有节奏的声音中,自娱性强而优美的舂米动作演变成了具有较高艺术观赏性的舞蹈。此外,年舞、三月三、草笠舞、清音舞、锣鼓舞等,都是黎族很有特色的舞蹈。黎族歌舞加上别具一格的鼻箫、树叶演奏和竹木打击乐,为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浓浓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