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家 > 正文

移动访问

历史上真实的商鞅,不隐瞒自己的恃才傲物以成就沾沾自得

历史上真实的商鞅:这种个性张扬的人,其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自然也直来直往。他不隐瞒自己的恃才傲物,也以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得,自比为“五羖大夫”百里奚。商鞅被新王追杀时,竟然还敢回奔魏国,似浑然忘却了当初自己是如何以诈道来计害魏公子卬的。

历史上真实的商鞅,不隐瞒自己的恃才傲物以成就沾沾自得

也许对商鞅而言,这亦是另一次的“孤注一掷”,只不过他这一次的投机未免太过天真,所以商鞅投机准确时令人惊叹,但错误时则令人哑然失笑、莫明所以。终归一句,商鞅就是这样一个作风明确、表里相符的人,所以司马迁称其为“天资刻薄人”、“少恩”,因为他毫不忌讳地摆出高人一等的态度,也不惮别人对他投机作风的不满,甚至还视别人为跳板。

若从“法”的执行,来看待商鞅的个人特质,“认事不认人,认法不认人”也可以看成是其优点。但不可忘记,商鞅这种优点的背后,其实透显着一种“以人为刍狗”的态度,正因为视人为工具、手段,所以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去执法、判断。

“利害”与“功利”乃是商鞅的最高目标,在这一点上,他与秦孝公可说是有志一同。在功利的诱导下,投机成了他的不二法门,刻薄寡恩成了他对待人、事、物的一贯原则。因此,旁人便不在他的眼中,高傲固执成了他惯有的作风。

商鞅是中国历史法成功的代表。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国家,商鞅能令秦一夕巨变,委实令人讶异。也因此,商鞅变法便衍生出不少有关改革的议题或答案,包括在思想、学术和文化都尚未定型时,是改革阻力最少的时候;民族性简朴的国家较具改革成效;法家信赏必罚的观念较符合改革色彩等等,不枚胜举。

而原因,似乎都指向了文化方面的问题。可是这些论点似乎无法解释为何商鞅最后竟遭受横死、被抄家的下场,于是我们仍需对他的人格特质作一番分析,方能找出他既“成功”又“失败”的缘由。《史记·商君列传》一开头便有对商鞅个性的生动描写。商鞅不顾公叔痤的警告,断定魏惠王必不杀己,颇能突显他胆识过人的一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