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民族的古老节日。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火把节流行于、贵州、四川等地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最壮观、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可谓是全族人民的盛典。节期三天。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因此又称过大年。
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进行集会、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等活动。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