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题立意】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事件,有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有写作任务。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使用分层分析法,即将文字材料的段落分成不同的层次,分别概括每层的大意,然后综合考虑,进而提炼观点,构思写作。我认为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出事件,某教授的板书火了,交代了原因,好看(严谨、工整的板书配合偶尔出现的科学家头像)。第二层,指出教授坚持板书的原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听课,记住这些内容。第三层,反对的观点,认为板书没什么大不了,不值得表扬,是一种落后。综合三层的意思:第针对教授板书火了这件事,材料给出了正反两种观点:点赞的和反对的。相信很多同学会从支持板书或认为板书落伍的角度去立论,如:传统的传承、与时俱进、不可固守等,辩证一点的也无非是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立论肯定不偏题,但是却议论肤浅,没有抓住材料的核心。分数不应该超过46分。第我们应该关注教授坚持板书的目的,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板书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将画画的兴趣融入板书中,而是为了能够将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出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就比较容易抓住材料的核心。我认为可以从形式与目的的关系立论,如:无论是传统板书,还是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它们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那么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无所谓孰优孰劣,更无所谓孰先进孰落后,只要能实现目的,两者都先进。教学方式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能“为先进而先进“,否则就是削足适履,或者是买椟还珠。第本次作文在写作时应该避免说话偏激,思维僵化,要注意思辨性,要注意行文时逻辑的层层推进。当然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紧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即可。第我认为,在行文时也无需局限于材料,全文只谈教育,可以做到“同质提升“,多想想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2、一是目标导向,即“学什么”的问题。这直接牵涉到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了解程度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学生”、“备教材”的能力。高明的教师往往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果子”。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常常会一厢情愿地拔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动辄以高考的能力要求来吓唬学生。其结果不是学生对教学目标望而生畏,就是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我的这节研究课就暴露出了预设目标过高的问题。这节课预设了两个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领悟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高考的能力要求,也是小说鉴赏命题的一大热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解读文本,领悟、讨论、归纳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显然是高估了他们对小说的实际鉴赏能力。所以学生在分组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时显得茫然无措或者答非所问,最后不得不由我来包办答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切合学生的实际呢?我想它既要体现教材的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预设目标时要注意四点:一是目标的指向一定要明确,不能太笼统;二是目标不能预设太多,多则易乱;三是目标要有梯度和差异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四是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3、庞统的这番话,不同于普通的三策,可谓大有深意、值得玩味。窥一斑而见全豹,体现了一个顶级经理人的职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