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家 > 正文

移动访问

道家智慧十六字诀

1、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

2、第三步,缓缓呼气,也要求气息悠长,呼气时最好闭目。因为这里涉及到一点经脉的知识,还有一点道家的意念送气,气到则脉通的法门,讲起来有些复杂。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呼气的时候想象气息是通过了哪些经脉穴位,最后经过玉枕穿透泥丸,才能一口气呼尽,这样讲起来大家一定不知道怎么操作。

道家智慧十六字诀

3、最后要提的有3点,第这样吸,呼,咽的循环可以做7到14次。第在呼气将尽时,尽快的做下一步咽津,以便动作衔接,好处是可以吞入一口将尽不尽的内气。第在过程中尽量想象气息的流动方向,原理类似于道家的存思。

4、“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说。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5、《修龄要指》作者点明了道家十六字妙诀的真谛,强调了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的真实意义。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养生家们的认可。清.汪昂以医家的眼力把冷谦对这十六字妙诀的解说转载在自己辑录的《勿药元诠》中。

6、道家的十六字锭金,其内容主要是:第胎息功夫;第咽津功用。此两个方面就是道家从神仙方士处接收并改造了的“胎息”与“胎食”。

7、从现有资料看,胎息最早发源于《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在宥》中还讲到广成子传授“至道”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老之年,终无衰老之日。”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还谈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老子》、《庄子》在修道养寿中强调“守一”。这在后世道家修炼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养生理论。在《太平经》中就较详细地作了记述,据不完全统计,讲到“守一”的,竟达76处之多。《道枢.卷三十五》:“至游子曰:抱元守乃养生之至要也。”道教徒继承了道家的吐纳守一养生理论,并吸收了儒佛静坐禅定方法,给予总结、发展,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保留节目”。儒家静坐、佛家禅定、道家胎息成为传统养生学中名称不内容大同小异的养生法。

8、自从道士陈抟提出太极图之说以后,道家养生家便把内丹术充塞在太极图中,构筑自己的理论图式,以太极图来显示内丹修炼模式,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全过程。

9、说到底,道家养生法中最具养生价值的就是养气和咽津。所以唐.幻真先生《胎息铭》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明.王文禄的《胎息经疏》云:“此胎息铭也,调气咽津以补中宫元气,每时三咽,子时咽之尤养生”。

10、道家养生家对练功过程中产生的唾液,称之为“金液还丹”,要“淙淙咽归丹田”(见元.陈致虚《金丹大要》)。这种唾液有许多好听的名称:金浆玉醴、灵液、神水、醴泉、金津、玉液、金醴、玉津、玉池清水、玉浆、舌下泉等等。古人认为吞服这种津液有益于养生保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中,对“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说明:“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