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家 > 正文

移动访问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是扁鹊和蔡桓公

讳疾忌医是一个经典成语故事,故事中的两位主角一位医术高超,一位自以为是,没想到却因为自己对医术的轻视,最后丢了性命。那么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讳疾忌医为什么体现矛盾普遍性?讳疾忌医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现在就和小编来看看吧!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是扁鹊和蔡桓公

1、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扁鹊和蔡桓公。扁鹊去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生病了,便对他说:“你的病在肌肤的纹理之间,如果不赶紧治疗,病情就会加重。”蔡桓公并不相信自己有病。十天后,扁鹊又去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2、扁鹊和蔡桓公是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这个称号源于《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里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

讳疾忌医为什么体现矛盾普遍性?

讳疾忌医的典故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要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讳疾忌医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讳疾忌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是一个贬义词。相传名医扁鹊曾为蔡桓公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无法医疗;扁鹊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不久田午就病发而去世了,后来讳疾忌医这个典故就由此而来。

猜你喜欢